近看你我身邊的編織 或許有很多你沒有注意到的事情

作者:時間 時間:2019-09-17 06:41 閱讀:16007 標簽: 編織歷史 編織故事 鉤針符號 鉤針術語 編織符號

【一針多名】


“爆米花針”,經(jīng)典針法之一,不過數(shù)十年來它可不是就這一個名稱,目前我遇到過的就有:玉米針、玉米花針、爆玉米花針、開口棗針、胖針、圓錐針、蜜棗形針、五柱聚球針……


▼如圖所示部分,從上至下出處:

2004出版《DK手藝針線完全指南》

2004出版的《鉤針基礎教程(編織新概念)》

2008出版的《鉤針編織/新世紀老年課堂》

2010出版的《我要學編織 鉤針篇》

2010出版的《鉤針編織基礎技法》

2012出版的《最詳盡的鉤針編織教科書》

2015出版的《100祖母方格花樣圖典》

目前基本上是統(tǒng)稱“爆米花針”,但在正式與非正式的場合,它的名稱依然層出不窮。比較下來,有些想打趣下,爆米花針好像有些不貼切,畢竟爆米花不是只有玉米花,還有大米花,小米花……開口棗針的描述,好像比較形象……


【其實不然】

除此之外,因為不同的名稱解釋,稍不注意的,在沒有符號標注的情況下,會被誤以為是什么新針法,就像很多網(wǎng)絡盛傳的技巧,很多其實是基礎知識庫中的,不過因為用的少,或沒有注意到,會誤認為是新研究出來的技巧……


【因人而異】

再回到針法命名,最近幾年國外引進版的書籍越來越多,以前沒注意過,因為關注編織漸漸有了一些留意,覺得有的翻譯,更偏向于直譯,或者說可能是因為國內(nèi)沒有統(tǒng)一標準,所以編織翻譯像文學書籍一般,譯文會因人而異,比如這張圖

5長針的棗針,譯為泡泡針,4中長針的棗針,譯為團針,如此翻譯,猜測可能是因為原版是puff(泡芙)、cluster(團、束),不知歐美針法描述是否統(tǒng)一。

如果是統(tǒng)一的,有如此專屬名稱還好,看到這個名字就知道怎么鉤,因為歐美圖解大部分以文字說明為主,所以會將一些針法用比較簡單的方式描述。

如果不統(tǒng)一,如仿鉤時遇到這種針法,只能是要么湊合一下,畢竟這系列針法差異并不是太大, 要么是圖解介紹要全,因為一般有的圖會專門對針法或縮略語介紹,如作者沒有注明,或者收資料沒有把這部分收到,只能湊合了~


【最炫中國風】

以前沒注意過,今次稍留意了下,于是在過去的編織書中發(fā)現(xiàn)到這些“妙處”。

2004這一版書籍中將“卷針”譯為“纓穗”,象形之余,也是相當有中國風了

再往前看1984年出版的《絨線編織常識》,花樣都有或非常有意境、或象形的名稱,比如:春風吹池塘、三潭印月、飛雁成群、蝴蝶雙飛、兔子花、小紅棗、葡萄干、香蕉花


【符號起源?】

如今我們常見或常用的編織符號,采用的是JIS標準,而它是日本工業(yè)標準的簡稱,不知日本編織的起源,但它的標準與系統(tǒng)化在國際上是有目共睹的。而早期可以查到的,比如圈內(nèi)所熟知的毛線球雜志,初版是1977年秋號。

再回看國內(nèi)1984年的資料,突然想,這些圖與符號是怎么來的呢?據(jù)可查到的介紹,國內(nèi)編織是清末由傳教士帶入,在民國年間因馮秋萍等編織大師通過廣播、電視、出版與提供培訓教學使得編織在全國普及,那么這些圖表符號是如何形成的呢?1984版的這份資料中,不難看出有一些符號與現(xiàn)有的會有區(qū)別,比如截圖中“七寶針”的符號,是當時圈內(nèi)的標準畫法,還是本土自創(chuàng)呢?

另一個疑問或推想是,在八幾年沒有電腦吧?這些符號與圖估計是手工繪制的,細看這些圖,除那個時代的油墨印刷效果,符號本身看起來像是有手繪的痕跡

如果將馮秋萍大師比作中國編織第一代,目前活躍在編織圈的算是第二代與第三代,關于第一代的記憶基本只能在資料中尋覓,或者掌握在少數(shù)家庭中了……

以上是近日無預期的感受,分享在此,雖然對編織不是愛到不行,但對它的美還是非常著迷,以及想多看多聽。愿以上這些,能為你織織復織織的生活中帶來一些不同視角,當然,如果能為此聽到一些傳奇故事就更好了……


(原標題:一針多名引發(fā)的一些感想,可能這里有你沒有注意到的編織“問題”

相關文章

相關圖集